牌照难获,数据难取,千亿级别的征信市场盈利成谜

2017-05-18 21:38:21   
0
随着P2P网络借贷与消费金融等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兴起,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的征信行业,其重要性逐渐显现,然而,这根被视作风险控制的“救命稻草”,却也存在自身的掣肘。
一方面,碍于监管层的谨慎监管,另一方面,受制于征信机构自身的困境,使得这个原本朝气蓬勃的行业,看起来并不那么阳光。
个人征信牌照的“难产”,4家征信机构相继被注销备案,加之自身获取数据的难度,以及信息泄露等一系列问题,一时间,国内的征信机构仿佛纷纷陷入窘境。
牌照曙光与难产
国内的征信体系始于九十年代,但截止到现在,中国的民间征信体系,依旧没有建立起来,这与当下征信机构成立的初衷有关,也与整个征信市场的环境有关。
2015年,央行官网发布《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6个月,彼时的征信机构,无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毕竟这张牌照不仅代表了监管层对该机构业务的认可,极具增信作用,它还价值千万。
然而6个月过去之后,两年过去之后,芝麻信用、腾讯征信、深圳前海征信、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中智诚征信、拉卡拉信用、北京华道征信,当初试点的这8家征信机构均未拿到牌照。
牌照难获,数据难取,千亿级别的征信市场盈利成谜
“8家进行个人征信开业准备的机构目前没有一家合格,在达不到监管标准的情况下不能把牌照发出去。”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在4月24日人民银行举办的“个人信息保护与征信管理国际研讨会”上明确表态。
在他看来,当下的征信业务如何开展、社会公众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增强对于征信机构要求的提高、以及这8家征信机构实际开业准备的情况距离市场需求、监管要求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这8家机构存在的信息不能进行共享、不具备第三方征信独立性、不遵守征信的基本规则的三大共性问题也是导致其未能获得牌照的重要原因。牌照悬而未落,引发相关猜测,但具体下发时间没人敢妄下定论。
“基于行业的发展,征信牌照是一定会下发的,但具体的下发时间,不敢妄加猜测。”互联网征信初创企业91征信创始人兼CEO薛本川表示。
这与万存知在“个人信息保护与征信管理国际研讨会”上关于征信牌照如何下发,何时下发的观点不谋而合。不仅如此,在金融之家向另外几家征信机构发去的采访函中,他们也明确表示:“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不宜多谈。”
掣肘与突围
不具备第三方征信独立性是目前征信机构不具备发牌条件的重要因素之一。万存知称,征信机构依托某一个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发起创建,在业务或者公司治理结构上不具备或者不具有第三方征信独立性,存在比较严重的利益冲突。
而在8家试点机构中,前海征信、考拉征信、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的背后的信贷机构,均对征信存在着直接的需求,这是它们不具备独立性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信息的共享也是征信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征信机构建立的初衷是为了实现信息的共享,但目前,各家机构都想追求依托互联网形成自身的业务闭环,这就在客观上分割了市场的信息链,每家的信息覆盖范围就受到限制,而信息不广、不全面,将导致产品的有效性不足,不利于信息共享,这显然与征信建立的初衷背道而驰。
然而,征信机构似乎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不愿意进行数据的共享一方面是因为双方互为竞争关系,但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产品的设计和安全考量。”91征信创始人兼CEO薛本川一针见血。
对于征信数据而言,大而全,且实时性较强的数据最具价值,这也就导致很多征信机构在进行数据共享时要求对全部的数据进行共享,但事实上这已经涉及到公司的整体运营情况。另外,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倘若竞争公司在拿到这些数据之后转手做了放贷公司,他们则会成为竞争对手,这是业内公认的各家征信机构之间不愿意数据共享的原因之一。
“我烧了一个亿的成本才拿回来的数据,凭什么无缘无故的分享给你,并让你成为我的竞争对手,这不是自私,也与情怀,理想无关,商业竞争就是如此残酷。”某征信机构的高管如是说。
牌照难获,数据难取,千亿级别的征信市场盈利成谜
拿到数据之后,成立放贷公司只是竞争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各家征信机构不愿意让自己的竞争对手强大,并让新进入的征信机构坐享渔翁之利,才是重中之重。
“信贷机构对于征信机构的信任也是影响双方能否实现征信数据共享的因素之一。”不愿具名的国内某知名征信机构业内人士称。他认为,征信数据共享的定义其实很窄,就是债务人的债务信息共享。
对于信贷机构而言,他们既是征信数据的提供者,也是使用者,这也就使得一家征信机构可查询数据的多少、专业程度、公信力等成为各家借贷公司衡量是否进行数据共享的标准,而也正是这些标准,加大了数据共享的难度,这是目前大多数征信机构所面临的问题。
前述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想解决这些问题,征信机构需要与其建立最基础的合作与信任关系,提供信贷机构所需要的风险评估服务和风控服务,在合作中建立信任,然后再引导其进行数据共享。为此,他们的机构已推出反欺诈云服务与征信评分服务,据了解,其中反欺诈云服务系统拥有海量征信资源数据,包括100多家授信机构申请数据,同时接入公安、法院等外部征信资源数据,支持分布式海量计算,每笔申请反馈时效在一秒以内。
而为了缓解各家平台不愿共享数据的尴尬,并保证数据安全,91征信则创建了一套自己独有的运营模式。91征信的数据均来源于各大信贷机构,目前,已有买单侠、积木盒子、美利金融、现金巴士、挖财等在内的400多家会员单位。与部分征信机构的中央数据库模式不同,91征信采用分布式模式,他们不收集、拥有和管理全部数据,仅作为信息查询的中介机构,单纯提供技术接口,为会员提供数据的相互查询,拥有对数据的支配权而无所有权。
在薛本川看来,这样的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各家机构之间商业机密的保护,同是也有利于平台数据的安全,他表示:“如果将会员的数据全部集中起来,一旦防火墙被外界攻击,所有的数据都将会被泄露出去,而由各会员平台各自管理自己的数据,即便是被盗取或泄露,也只是少量的数据,其风险相对较小。”
盈利的艰辛
竞争异常激烈,但基于征信市场的广阔,依旧吸引了无数资本跃跃欲试。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9月初,央行征信系统收录的自然人数量已经超过9亿,但拥有信贷记录的仅4.1亿人,约有5亿人没有征信记录。数据的缺失,加之市场的强烈需求,征信行业似乎“钱”景可期,但从目前各家的盈利状况来看,前景却不尽乐观。
从目前披露的公开数据中,很难获得有关征信机构已经实现盈利的信息,在与行业内人士交流中也发现,大家普遍认为,当下真正实现盈利的征信机构基本没有,即便是已经实现了盈利,数额也不会太大。在他们看来,征信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高成本的行业,要实现盈利并不容易,但也不排除“意外”。
 
本文来源:金融之家